朱刚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433)
本文刊发于《三苏学刊》,欢迎转发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引用格式:朱刚《互动的诗思:北宋诗坛的一种新景象》,《三苏学刊》2025年第3期,第281—288页。
作者:朱刚,男,浙江绍兴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脚注
1. 王安石《送望之赴临江》,李壁笺注、刘辰翁评点、董岑仕点校《王安石诗笺注》卷四十,中华书局2021年版,第1482页。关于该诗的系年,据刘成国《王安石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2037页。
2.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巳集》,明刻本。
3. 黄庭坚《黄雀》,《山谷外集诗注》卷九,任渊等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70页。
4. 黄庭坚曾食用黄雀鲊,有《谢张泰伯惠黄雀鲊》诗,参见:《山谷外集诗注》卷七,《山谷诗集注》,第702页。
5. 郑永晓《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6. 苏辙《筠州二咏·黄雀》,曾枣庄等校点《栾城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5页。
7. 孔凡礼《苏辙年谱》,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8. 周子翼《王安石影响江西诗派论补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第41—48页。
9. 参见:内山精也《“东坡乌台诗案”考——北宋后期士大夫社会中的文学与传媒》,《传媒与真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
10. 张道《苏亭诗话》卷一,《苏轼资料汇编》下编,中华书局1994版,第1995—1996页。
11. 苏轼《湖州谢上表》,茅维编、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86版,第654页。
12. 苏轼《扬州谢到任表二首·其二》,《苏轼文集》卷二十四,第695页。
13. 苏轼《次韵李修孺留别二首·其一》,冯应榴辑注、黄仁轲等校点《苏轼诗集合注》卷二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1页。
14. 苏轼《和穆父新凉》,《苏轼诗集合注》卷二十九,第1432页。苏辙笔下亦有此喻,如“十载江湖之间,自群鱼鸟”,参见:《谢翰林学士宣召状二首·其一》,《栾城集》卷四十八,第1049页。
15. 苏轼《武昌西山并叙》,《苏轼诗集合注》卷二十七,第1386页。
16. 参见:朱刚《何处不归鸿——苏轼的人生与诗》,《苏轼苏辙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从桃源流出的江湖——苏诗的“江湖”书写》,《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第115—124页。
17. 黄庭坚《和世弼中秋月咏怀》,《山谷诗外集补》卷二,《山谷诗集注》,第1187页。
18. 黄庭坚《再次韵呈廖明略》,《山谷外集诗注》卷六,《山谷诗集注》,第675页。
19. 黄庭坚《登快阁》,《山谷外集诗注》卷十一,《山谷诗集注》,第840页。
20. 黄庭坚《演雅》,《山谷诗集注》卷一,《山谷诗集注》,第23页。
21. 黄庭坚《次韵杨明叔见饯十首并序·其十》,《山谷诗集注》卷十四,《山谷诗集注》,第346页。
22. 黄庭坚《次韵向和卿行松滋县与邹天锡夜语南极亭二首·其二》,《山谷诗集注》卷十六,《山谷诗集注》,第400页。
23. 莫砺锋《论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莫砺锋文集》卷三,凤凰出版社2019版,第276页。
24. 作为与“庙堂”或“朝廷”异质的空间,“江湖”被诗人书写并不始于北宋,但被指为“江湖”的地方往往显得偏僻,散在各地,是一种碎片化的存在。自京杭运河、汴河等沟通南北的人工水道通航后,黄河、淮河、长江水系和洞庭、鄱阳、太湖等获得联结,才在北宋时代形成了完善的水运交通网络,这就使“江湖”形成了一种整体性,不再是碎片化的存在。生平宦游经常利用水运网络的苏轼,其“江湖”书写更凸显这种整体性。
25. 秦观《贺苏礼部启》,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卷二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919页。
26. 秦观《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徐培均笺注《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版,第66页。
27. 秦观《幽眠》,《淮海集笺注》后集卷一,第1332页。
28. 秦观《蝶恋花·晓日窥轩双燕语》,《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卷中,第101页。
29. 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卷中,第78—79页。笺云:“此首写离恨至深……恐是被放至湖南所作。其时似在绍圣三年丙子(一〇九六)。”
30. 周裕锴《石门文字禅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版。
31. 参见:朱刚、王文欣书评《周裕锴著〈石门文字禅校注〉》,王兆鹏等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20—2021)》,武汉出版社2023年版,第297页。
32. 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其六》,《山谷诗集注》卷十四,《山谷诗集注》,第358页。
33. 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其八》“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山谷诗集注》卷十四,《山谷诗集注》,第358页。
34. 意谓并非五服之亲,没来由举哀。语见:《宋大诏令集》卷二百十二《张耒散官黄州安置制》,司羲祖整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03页。
35. 黄庭坚《武昌松风阁》,《山谷诗集注》卷十七,《山谷诗集注》,第421页。
36. 黄庭坚《次韵文潜》,《山谷诗集注》卷十七,《山谷诗集注》,第422页。
37. 按黄诗任渊注,以为“三豪”指秦观、苏轼和范祖禹。但范祖禹擅长史学,不以文学名世,黄庭坚既以“闭门觅句”的陈师道与“对客挥毫”的秦观对举,则统举“三豪”时不当只有秦观而遗落陈师道。
38. 黄庭坚《次韵文潜立春日三绝句·其一》,《山谷诗集注》卷十七,《山谷诗集注》,第427页。
39. 参见:贺宏亮《黄庭坚诗中“欧梅”本意再辨》,《上海书评》2022年10月28日。
40. 有关北宋人“诗坛”或“文坛”观念的思考,见笔者《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第三章第五节《面向公共“文坛”的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87页。最近的论述,有宋定坤《苏轼文坛盟主地位的确立及其双重意义》,《三苏学刊》2024年第1期,第59页。
41. 黄庭坚《梦中和觞字韵并序》,《山谷诗集注》卷十八,《山谷诗集注》,第430页。
编辑:三苏研究院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 联系电话:028-84766055 联系邮箱:478340336@qq.com 联系QQ:478340336 【内容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