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2025年第2期丨刘岩,莫显亚丨苏轼作品的日本读者在线评论测度内容研究
时间:2025-06-24 09:21:15   来源:三苏研究院   查看:6

苏轼作品的日本读者在线评论测度内容研究

 

 

刘岩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莫显亚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DOI:10.26919/j.cnki.2097-4663.20250208

■■三苏学刊

本文刊发于《三苏学刊》2025年第2期,欢迎转发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刘岩,男,吉林松原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者:莫显亚,女,贵州荔波人,硕士研究生。

 

摘 要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探究中国古代文人及其著作在海外读者中的接受情况显得极为重要。以苏轼为研究个案,聚焦2006—2023年日本雅虎“智慧袋”中日本读者对苏轼的评论,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出日本读者对苏轼及其作品的评价与接受知识图谱。研究发现,日本读者对苏轼的作品、生平、与日本人物的比较以及他的多元身份等方面均表现出浓厚兴趣并给予了评价,呈现出从局部到整体的动态接受过程。研究苏轼作品日本读者的在线评论,不仅有助于科学客观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在海外的接受状况,也为该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 //苏轼日本读者在线评论内容测度图谱分析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在散文、诗、词、赋上的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同时,苏轼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美食家。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日本学术界的苏轼研究更是在苏轼生前便已开始 1 。中国古代文人及其诗词著述的海外翻译与传播是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背景下,把握与理清苏轼及其著述在当代日本读者群体中的接受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域外广大普通读者的接受情况是考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接受的重要方面,读者评论是读者接受情况的重要体现 2 。当前,国内学者在海外读者接受研究领域较多聚焦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接受,而针对中国古代诗词在日本读者中的接受情况研究尚显匮乏。鉴于此,本文以2006—2023年日本雅虎搜索引擎“智慧袋”中日本读者对苏轼的评论为对象,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探究在苏轼作品的日本传播过程中,日本读者的关注现状与焦点变化,旨在为中国古代文人及其著作的海外传播与接受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参考。
 数据检索与研究思路

(一) 数据检索

通过日本雅虎“智慧袋”入口,分别以“苏轼(蘇軾)”以及其他称呼“子瞻”“大苏”“苏长公”“东坡”等为检索关键词,获取2006—2023年发布的问答。截至2023年8月15日,初次检索得到394个提问,总字数逾28万字。经筛选剔除无关、重复提问及诗文原文后,得到有效提问239个,总字数约5.74万字。

(二) 研究思路

本研究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将评论内容以Excel格式导入并进行格式转换,设定2006—2011年、2012—2017年、2018—2023年三个时间阶段,绘制关键词共现、突现及聚类等知识图谱,历时性考察日本雅虎“智慧袋”上与苏轼相关的在线评论。同时,通过文本细读,本研究试图细致呈现日本读者对苏轼的关注焦点变化与评价内容,以把握苏轼在日本的接受状况。
 苏轼日本读者网络评论测度分析

(一) 关键词共现

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日本读者群体对苏轼的关注焦点。图1为借助VOSviewer软件描绘的2006—2011年、2012—2017年、2018—2023年日本雅虎搜索引擎“智慧袋”一栏中与苏轼相关评论的关键词共现图。图中关键词所处圆点面积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核心作用越强,圆点间线条的连接则表示关键词之间存在关联。
由图1可知在2006—2011年之间,关键词“苏轼(蘇軾)”为圆点面积最大的关键词,进而为“苏东坡(蘇東坡)”“北宋(北宋)”“词语(言葉)”“意思(意味)”。以“苏轼(蘇軾)”为核心,周围主要分布四类联系密切的关键词,从右至左逆时针依次为出版作品、古代人物、词语溯源、历史事件。各类关键词之间联系紧密,且与其他类型的关键词层次感清晰。其中,内部关联最紧密的是出版作品,日本读者群体对苏轼日本出版物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田中克己《苏东坡》,佐伯富《苏东坡全集索引》,近藤光男《苏轼》,小川环树、山本和义《苏东坡诗选》等苏轼传记、作品全集、作品注解及其翻译,出版社主要有筑摩书房、集英社、讲谈社、NHK图书馆等在日本极具影响力的出版社。关联的关键词有“原文(原文)”“训读(訓読)”“汉文训读文(書き下し文)”“现代语译(現代語訳)”“参考(参考)”等,表明日本读者群体关注的不仅是苏轼作品本身,还对其有更深层次的需求,需要通过主流出版社出版的权威书籍来了解苏轼生平,并借助其作品的注解和翻译来辅助理解。同时,从保留原文形式并加以训点的“训读(訓読)”到根据“训读(訓読)”使用日文表述方式“汉文训读文(書き下し文)”,再到完全转变为现代日语的“现代语译(現代語訳)”以及日本读者群体对苏轼的不同称呼,如“苏轼(蘇軾)”“苏东坡(蘇東坡)”等,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日本读者群体对苏轼作品译文追求的多样性,这也侧面反映出日本读者群体汉文水平的差异性。此外,关键词共现图中出现的“高中(高校)”“大学(大学)”“教科书(教科書)”等,表明苏轼也出现在日本教育系统的教材或其他文本当中,反映出受到不同教育的日本读者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苏轼或者与苏轼关系密切的作品或人物。
2012—2017年,“苏轼(蘇軾)”仍是日本读者评论的关注核心,不同的是各类关键词之间的界限相对上一时期层次感较弱,尽管不同类型的关键词相互交叉,内部关联紧密,但对出版作品的关注度有所下降,次圆点也转变为“意思(意味)”“中国(中国)”“现代语译(現代語訳)”。日本读者对苏轼作品内容呈现方式的要求依旧多样,并且出现了“口译(口語訳)”“日本语译(日本語訳)”“日译(和訳)”等更为具体的分类。口语体译文在遣词造句上具有浓厚的市井气息,即以俗译雅 3 ,这样的译文与2006—2011年相比更加通俗易懂。将具有韵律或具有文理的古代诗文译为日语口语体,这不仅丰富了苏轼作品译文的多样性,同时表明了苏轼作品在日本普通读者群体中的接受变广。不仅如此,“互联网(ネット)”“网站(サイト)”“检索(検索)”等互联网相关关键词成为日本读者群体新的关注热点。探究其根源,1996年雅虎进入日本标志着日本互联网时代的开启,这一变革深刻改变了日本国民的信息接触行为。至2015年,日本国民在阅读图书与杂志上的时间已大幅缩减,近乎可忽略不计 4 。面对此现象,日本出版产业采取了包括发展数字出版业在内的多项应对策略。这些措施拓宽了日本读者接触苏轼的渠道,使其关注点从纸质书籍逐渐转向互联网数字媒介。在此期间,日本读者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检索或在如雅虎“智慧袋”等问答社区提问来获取信息,而回复者也常通过复制粘贴网站链接的方式作答。这表明苏轼在日本并未因纸质出版业的低迷而衰落,而是通过新兴的数字化媒介在日本读者中持续展现其影响力。
2018—2023年,“苏轼(蘇軾)”出现的频次依旧处于首位,各类关键词关联度达到最高,层次感模糊。这一时期,“中国(中国)”“北宋(北宋)”“汉诗(漢詩)”“作者(作者)”“作品(作品)”“意思(意味)”“赤壁赋(赤壁賦)”“诗人(詩人)”出现频次较2012—2017年明显增加,“现代语译(現代語訳)”的出现频次仍然居高不下。这表明苏轼作品的翻译问题一直是日本读者群体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现代语译(現代語訳)”可以说是其所偏向的最佳译文。同时,“评价(評価)”“中国人(中国人)”“日本人(日本人)”等与个人情感和立场相关的关键词出现,表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之后,日本读者群体从对苏轼的初印象“有名(有名)”开始转向更深层次的接受。“中国(中国)”“汉诗(漢詩)”“赤壁赋(赤壁賦)”“诗人(詩人)”等关键词围绕在“评价(評価)”周围,是日本读者群体对苏轼的身份立场及其作品发表的不同看法与评价。这也表明当日本读者群体看到“苏轼(蘇軾)”时,他们记忆中的苏轼形象促使其对苏轼做出评价,从而到互联网中去寻求共鸣或验证自己的看法。“官僚(官僚)”“青苗法(青苗法)”“募役法(募役法)”等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政治类关键词所展现的内容更为具体,其中还出现了“后世(後世)”“现代(現代)”的字眼。王安石变法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动荡与冲击,对苏轼的政治境遇也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但也增强了苏轼作品内容的现实性 5 。而《赤壁赋》为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杰作,反映了他在该历史阶段的诗文创作与角色定位。此作品及其所承载的苏轼形象,被日本读者群体视为对后世乃至现代日本国民具有独特借鉴价值的文化瑰宝,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为现代日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二) 关键词突现

关键词突现图谱不仅能反映出日本读者群体对苏轼的关注焦点,还能够客观地呈现出其在某一时间段内的演变。图2为借助CiteSpace软件获得的关键词突现(前25位)图谱,其中Keywords为关键词,Year为相关评论发布年份,Strength为关键词突现强度,Begin为该关键词开始成为讨论热点的起始年份,End为终止年份。关键词的突现年份,即该时期内日本读者群体对苏轼的讨论热点。图2中共有25个关键词,粗线条表示该关键词在某一时段内持续成为关注焦点。下文将借此分析日本读者群体对苏轼关注焦点的演变及其特点。
图2   关键词突现(前25位)
图2的关键词分析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日本读者群体在不同时间段内对苏轼相关话题的关注焦点及其演变趋势。各关键词的出现年份及成为讨论热点的起始年份虽有所不同,但其突现特征均较为明显,揭示了日本读者对苏轼及其作品的多元化兴趣与深入探索。在2006、2007年成为关注焦点的关键词有“佳人薄命(佳人薄命)”“词语(言葉)”“前赤壁赋(前赤壁賦)”“西施(西施)”“历史(歴史)”。其中,“西施(西施)”“历史(歴史)”持续时间最短,仅有2年,而“佳人薄命”一词一经发布便成为日本读者讨论的热点关键词。“前赤壁赋(前赤壁賦)”和“佳人薄命(佳人薄命)”分别为3年、4年,持续时间的差异反映了不同话题在日本读者心中的热度与持久性。“词语(言葉)”作为持续时间长达6年的关键词,表明初期日本读者群体尤为关注苏轼作品中的语言表达与内容深度,反映了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的浓厚兴趣与深入研究。2008年新增的热点关键词为“小川环树(小川環樹)”“山本和义(山本和義)”,这两位苏轼诗文研究的知名学者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但讨论热度并未形成持续性。然而,这一现象仍表明日本学术界对苏轼研究的成果开始受到公众的关注与认可。2010年,“意思(意味)”与“中国(中国)”成为了新的热点词汇。尽管它们最初的出现时间均为2006年,但2010—2013年“意思(意味)”才成为日本读者群体的重点关注对象,而“中国(中国)”则在2010年短暂成为讨论热点后逐渐平息。2012年,“汉诗(漢詩)”作为新增热点词,持续热度时间为4年,标志着日本读者群体不仅关注苏轼个人的作品,还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汉诗领域,体现了他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全面探索与欣赏。2014年热点关键词进一步丰富,增加了“检索(検索)”“苏东坡(蘇東坡)”“读法(読み方)”“柳宗元(柳宗元)”。这些关键词不仅反映了日本读者在寻求苏轼作品读音读法方面的需求,还体现了他们对苏轼称呼表达的多样化倾向。同时,“检索(検索)”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成为了新的关注焦点,显示了日本读者在信息获取方式上的变化。进入2018年后,“白居易(白居易)”“黄庭坚(黃庭堅)”等新兴热点词汇的出现,表明日本读者群体开始将目光投向与苏轼同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其他人物,这进一步拓宽了他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而到了2020、2021年,“新法(新法)”“旧法派(旧法派)”“官僚(官僚)”“时代(時代)”“科举(科挙)”“募役法(募役法)”“代表(代表)”“反对(反対)”“废止(廃止)”等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关键词成为了新的热点。这些关键词的兴起,不仅反映了日本读者对苏轼诗词创作背景的深入了解与关注,也体现了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全面探索与深入思考。这一趋势表明,随着对苏轼研究的不断深入,日本读者群体对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文化的兴趣与认知也在不断提升。

(三) 关键词聚类

图3为关键词聚类图谱,借助图谱有助于归纳总结日本读者群体近18年来对苏轼的关注情况和热点。图3中知识图谱模块值(Q值)为0.8381,大于0.3,说明关键词网络结构显著,各聚类间关注点较为清晰;平均轮廓值(S值)为0.8839,大于0.7,表明聚类分析具备显著可信力 6 。关键词时区图(图4)可以展现出核心关键词出现的时间点,便于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热点的变化趋势。图3有17个标签,代表17个聚类,聚类序号从#0—#16,根据数值从小到大,关键词出现频次依次递减。整合分析这17个聚类,可将日本读者群体对苏轼的关注热点总结为四个方面:汉诗文本及其内涵、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诗人群体、日本学者。下面将对这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图3   关键词聚类
图4   关键词时区
第一,对汉诗文本及其内涵的深度挖掘。结合关键词时区图谱可以发现,与汉诗的文本与内容相关的聚类“#0作品(作品)”“#1佳人(佳人)”“#6意思(意味)”“#7季语(季語)”“#9喜欢(好き)”“#11赤壁赋(赤壁賦)”“#13汉诗(漢詩)”“#14词语(言葉)”等核心关键词均显著地出现在初期发布的评论之中。自20世纪20年代起,日本学术界便对苏轼的词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这一研究热潮一直持续至21世纪的前后20年,成为日本苏轼研究的鼎盛时期 7 。值得注意的是,雅虎于1996年进入日本市场,标志着日本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开启,这与日本雅虎“智慧袋”中出现苏轼相关评论的时间节点高度吻合。这一客观事实表明,2006—2011年日本读者群体在网络上的热烈讨论与日本学者对苏轼的深入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随着日本学者对苏轼研究的不断深入,苏轼的“作品(作品)”“汉诗(漢詩)”也在日本民众中逐渐传播开来,伴随“喜欢(好き)”这一关键词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了苏轼的作品已成为日本读者群体关注的焦点之一。更令人瞩目的是,日本读者并未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解读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诗词背后的创作背景与词语的深层内涵。此外,部分日本学者也开始对苏轼的作品进行系统的注解,如山本和义的《苏轼诗注解》。这些努力无疑为日本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作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二,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浓厚兴趣。随着日本读者群体对苏轼关注的持续深化,以“#2新法(新法)”“#5文化史(文化史)”“#8北宋(北宋)”为主题的关键词聚类,逐渐成为了他们新的关注热点,并且这些热点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其中,王安石的“新法(新法)”更是受到了日本读者群体的长期关注,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甚至演变出了“旧法派(旧法派)”“青苗法(青苗法)”“募役法(募役法)”等相关关键词。“青苗法(青苗法)”和“募役法(募役法)”是王安石基于当时经济情况实施的新法,这些政策在一段时间内确实促进了朝廷财政收入的增长。而二战后的日本正处于经济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农业以解决国民生计问题成为了政府的首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政府在美国等国的指导下对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 8 。有趣的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也曾借鉴王安石的经济政策来解决农业问题 9 。这些历史事实表明,日本农业的改革与王安石变法之间存在着某种间接的影响关系,这也是日本读者群体对王安石新法持续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作为变法反对者的苏轼同样受到了日本读者的广泛关注。
第三,对中国古代诗人群体的全面审视。以“#3白居易(白居易)”“#4王安石(王安石)”“#12东坡(東坡)”“#15李贺(李賀)”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人群体的聚类,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北宋诗人群体与北宋以外的诗人群体两类。北宋诗人群体主要聚焦于东坡(東坡)、王安石(王安石)、司马光(司馬光)、苏辙(蘇轍)等人。这四位诗人不仅与苏轼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都与王安石变法紧密相连。司马光、苏轼和苏辙同属旧法派,他们坚决反对王安石等人提倡的新法。日本读者群体对北宋诗人群体的关注,除了受到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外,还与这些诗人的著作在日本读者中的广泛传播密不可分,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王安石的《咏石榴花》、苏辙的《三国论》等。在北宋以外的诗人群体方面,唐朝的白居易(白居易)、李贺(李賀)、李涉(李渉)、杜牧(杜牧)、韩愈(韓愈)、柳宗元(柳宗元)以及明代的高启(高啓)等其他中国朝代的诗人群体也备受日本读者群体的关注。这些诗人群体与苏轼在称谓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后世将韩愈、柳宗元与苏轼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这一事实表明,日本读者群体在重点关注苏轼所处的北宋诗人群体时,也并未忽视其他朝代的诗人群体。他们不仅关注苏轼其人、其作品,还注重考察影响苏轼的诗人群体或受苏轼影响的诗人群体,从而展现出对中国古代诗人群体的全面审视。
第四,对日本学者群体的学术关注。日本学者群体对苏轼的关注具有鲜明的系统性与学理性,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日本普通读者理解与解读苏轼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关键词图谱中可知,“#10横田辉俊(横田輝俊)”“#16山本和义(山本和義)”等日本学者受到了日本读者群体的广泛关注。同时,小川环树(小川環樹)、田中克己(田中克己)、佐伯富(佐伯富)等学者也备受瞩目。日本读者群体对苏轼研究的关注,不仅涵盖了苏轼作品的文献汇集、翻译与注释等方面,还深入到了苏轼的生平与评价等研究领域。例如,横田辉俊的《苏东坡:天才诗人》,山本和义的《诗人与造物:苏轼论考》,林语堂著、合山究翻译的《苏东坡》等作品都在日本学术界及读者群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结合上文提及的佐伯富的《苏东坡全集索引》、小川环树与山本和义合著的《苏东坡诗选》等作品可以发现,日本学者群体的苏轼研究不仅从苏轼作品的角度出发,还广泛借鉴了中国学者的苏轼研究成果。这一学术现象客观反映了日本读者群体对苏轼的关注,受到了日本学者苏轼研究与中国学者苏轼研究的双重影响。
 苏轼日本读者网络评论述评
日本读者借助日本雅虎“智慧袋”这一网络平台,通过发表网络评论与互动讨论的方式,积极投身到苏轼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进程之中。借助关键词图谱的细致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洞察日本读者群体对苏轼的关注焦点。深入解读评论,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日本读者群体是在何种具体场景与情境下接触到苏轼及其作品的,从而更为精准地把握苏轼及其作品在当代日本读者群体中的传播实况,并深入理解日本读者群体对苏轼的接受情况。

(一) 跨越时空的邂逅:评论中的苏轼作品

苏轼作品在十三世纪时随宋代文化一起正式传入日本,大约在日本嘉祯元年(1235)由出使日本的僧侣带到日本 10 。通过深入阅读评论,我们发现日本读者群体对苏轼及其作品的讨论内容广泛而多元,涵盖了诗词、书画作品以及政治立场等多个方面。其中,以苏轼诗词的讨论最为热烈。而关于苏轼诗词的讨论主要聚焦于接触苏轼作品的媒介以及苏轼诗词的翻译参考,这些讨论不仅展现了日本读者对苏轼作品的热爱与关注,也为把握与理清苏轼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情况提供了线索。
1 当代日本读者的苏轼作品初印象
在当代日本读者的认知体系中,苏轼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渗透进他们的日常生活与文化视野。
第一,苏轼的某些诗句或词语,如“佳人薄命”“春宵一刻值千金”“青山”“羽化登仙”“大智若愚”“马耳东风”等,已成为日本读者群体中的热门讨论话题。这些词句不仅源自苏轼的经典作品,如《薄命佳人》《春夜》《狱中寄子由》《赤壁赋》《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其五》 11 ,更在日本文化中生长出新的生命。特别是“佳人薄命”一词,因其与日本知名女演员岩田百合的悲剧命运相呼应,一度成为网络讨论的焦点,展现了苏轼作品在日本文化语境下的独特诠释与共鸣。日本读者通过辞典、俳句、四字熟语、教育资料、杂志期刊、漫画、电视剧乃至餐厅装饰等多种媒介接触并了解苏轼的作品,这些媒介也承载着中国的文化想象,融入了日本的本土色彩。
第二,日本读者对苏轼单部作品的接触与讨论颇为广泛,涵盖了诗词、散文、策论、游记等多种文体。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的哲思与意境,《善后策》《教战守策》的政治智慧,《留侯论》的历史洞察,《十月二日初到惠州》《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生活,《墨君堂记》的文人情怀,均在日本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类读者群体主要包括在校学生及有翻译需求的个人,他们对苏轼作品的了解不仅限于表面的文字,更追求训读与现代日语译文的准确性,体现了日本读者对苏轼作品一定程度的学术追求与审美鉴赏。
第三,日本读者对苏轼作品合集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东坡志林》《艾子杂说》《苏轼全集》《苏轼文集》《苏轼诗集》等。这些合集不仅涵盖了苏轼的各类作品,还经过后人的整理与编纂,为日本读者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阅读体验。尽管《东坡志林》等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有所变化 12 ,但日本读者对其接受的多样性选择并未影响他们对苏轼作品完整性和多样性的认识。
2 日本读者对中国古代典籍中的苏轼印象
中国古代典籍作为汉文化东传的重要载体,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在苏轼的讨论中,日本读者频繁提及《世说新语》《石林燕语》《石林诗话》《广陵先生文集》《文章轨范》《元丰类稿》《宋史》等典籍,这些典籍中的苏轼形象与事迹成为他们理解苏轼的重要参考。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读者在提及《世说新语》时存在误读现象,事实上“苏长公”并非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而是明朝李绍文的《明世说新语》。这一现象反映了日本读者在文献引用上的复杂性,也提示跨文化交流需更加谨慎地辨析文献来源。此外,日本读者对《石林燕语》《宋史》等典籍中苏轼相关内容的日译问题也表现出高度的关注,既体现了他们对苏轼研究的深入,也反映了日本读者在跨文化阅读中的实际需求。
3 日本学者评论中的苏轼研究
日本学者对苏轼的研究成果,为日本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苏轼的学术路径。这些研究不仅涵盖了苏轼作品的译文参考,还包括了苏轼生平的深入研究。在苏轼作品译文参考方面,久保天随的《苏东坡全诗集》,山本和义的《苏轼》,小川环树与山本和义共编的《苏东坡诗选》《苏东坡集》,石川忠久的《苏东坡100选》,饭田利行的《禅喜集》以及近藤光男的《苏轼》《苏东坡》等著作,均为日本读者提供了高质量的译文与注释。这些著作不仅满足了日本读者对苏轼作品译文的需求,也促进了苏轼作品在日本文化中的传播与接受。同时,日本学者还关注苏轼生平的研究,如吉川幸次郎的《宋诗概说》、横田辉俊的《苏东坡:天才诗人》、山本和义的《诗人与造物:苏轼论考》等著作,为日本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苏轼生平资料与学术见解,不仅帮助他们构建了苏轼的完整形象,也激发了他们对苏轼及其作品的深入思考与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日本读者倾向于选择具有专业性的译文与注释,但部分读者也反映现代日语翻译的苏轼诗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跨文化翻译与传播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可读性,以更好地满足海外读者的阅读需求。

(二) 中国古代“大家”苏轼的多重身份

苏轼一生著述创作极为丰富,他的诗、词、文、赋以及书法、绘书、文艺理论批评造诣都达到了历史上第一流水平 14 。在日本读者的评论中,苏轼不仅被视为中国北宋时期的文人、诗人,更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其政治家身份亦有所体现,甚至在某些情境下还被赋予了“美食家”的称号。
第一,苏轼的文人、诗人身份。在日本读者的评论中,苏轼的文人、诗人身份得到了广泛认同。与苏轼诗人身份紧密相关的表述,诸如“唐宋八大家”“北宋伟大诗人”“汉诗代表诗人”“中国北宋的诗人”“宋代第一的诗人”“中国有名的诗人”等频繁出现。其中,“唐宋八大家”的称谓尤为显著,这一文学流派在日本的传播历程与中国“唐宋八大家”散文经典化的过程高度契合。明代茅坤编选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在江户时代(1603—1867)传入日本 15 ,并经历了本土化的转变,使得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形象在日本深入人心。这一过程不仅见证了苏轼文人身份在日本近两百年的流传,也反映了日本读者群体在参与构建苏轼“唐宋八大家”形象中的主动性。其他表述则围绕“中国”“北宋”“诗人”等关键词进行组合,进一步凸显了日本读者对苏轼诗人身份的精准定位与深入接纳。
第二,苏轼的书法家身份。苏轼的书法家身份同样在日本读者中获得了高度认可。有评论者将苏轼与王羲之等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大家相提并论,甚至将其与日本的浮世绘画坛名家葛饰北斋和东洲斋写乐相媲美,这一比较不仅证明了苏轼在日本书法界的地位,也体现了日本读者对苏轼书法艺术的深刻认识。同时,部分了解中国书法历史的日本读者能够列举出包括“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初唐三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以及“宋四大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在内的中国书法名家,显示出他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全面理解。苏轼的书法作品被收录于日本二玄社出版的《中国书法选》系列图书中,其《黄州寒食诗卷》更是成为书法练习的基本用书,甚至有读者家中珍藏有日本书法创始人原田观峰书写的苏轼诗词。这些事实进一步印证了苏轼在日本书法界的重要地位。
第三,苏轼的政治家身份。相较于文人、诗人及书法家的身份,苏轼作为政治家的身份在日本读者群体中的讨论度相对较低。评论中涉及苏轼政治家身份的表述较为单一,如“中国北宋政治家”“北宋官僚”等,且出现频率不高。日本读者对苏轼政治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王安石变法和苏堤上。尽管日本间接受到青苗法影响而进行了农业改革,但当前日本农业仍面临挑战,这使得日本读者在了解王安石变法时产生了对新法的不认同感,进而更加关注“旧法派”的苏轼。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苏轼的政治家身份在日本读者心中被忽视,更多时候是以特定历史事件为背景进行讨论。
第四,苏轼作为美食家的身份。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在日本读者心中还隐含着美食家的身份。评论中提及的东坡肉,无论是“東坡肉”还是“トンポーロ”,都成为了苏轼美食文化的象征。有日本读者指出东坡肉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发明的美食,这一细节不仅展示了日本读者对苏轼作品及生平的深入了解,也反映了苏轼美食文化在日本读者群体中的传播与接受。这一身份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苏轼在日本读者心中的形象,使他们了解到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更是一位生活情趣盎然的美食家。
 结语
本文采用VOSviewer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2006—2023年日本雅虎“智慧袋”平台上日本读者关于苏轼的网络评论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日本读者对苏轼及其作品的接受与评价呈现出以下特征。首先,日本读者对苏轼的接受路径呈现出由点到面的动态过程。他们从碎片化的词语或诗句入手,逐步深入到苏轼作品的个案、合集乃至中国古代典籍,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并以此为窗口,关注到了中国古代诗人群体。其次,日本读者在选择苏轼作品的译文时表现出多样性。从传统的“汉文训读”到现代的“现代语译”,再到更为通俗的“口语译”,他们对译文形式的需求不断演变,同时也关注到了日本学者群体对苏轼的研究成果,发现了更多样化的苏轼作品日译本。最后,日本读者对苏轼的身份认知呈现出多样性。在中国古代典籍和日本学者研究著作的影响下,苏轼被赋予了中国古代文人、诗人、政治家以及美食家等多重身份。在全球化背景下,厘清海外读者对中国古代名人及其著述的认知与评价,对于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加深世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脚注

1. 冯宇环《苏轼作品在日本中世的流布与影响》,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1页。

2. 许宗瑞《中国当代文学国外读者评论研究——基于Goodreads网站读者评论的调查》,《长春大学学报》2022年第11期,第57—62页。

3. 宋丹《〈红楼梦〉日译本研究(1892—2015)》,南开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8页。

4. 朱江丽《数字技术冲击下日本出版产业的低迷与策略》,《出版科学》2018年第6期,第106—110页。

5. 焦宝《王安石变法对苏轼文学的积极影响》,《学术界》2016年第12期,第198—204页。

6. 陈礼荣《贵州近十年民族学研究述评——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贵州民族研究》2023年第4期,第125—137页。

7. 邱美琼等《二十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苏轼词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第64—70页。

8. 潘希迁《日本农业劳动力政策演变过程的解析与启示》,《世界农业》2020年第3期,第44—51页。

9. 李超民《美国当代的“青苗法”:商品信贷公司》,《世界经济文汇》2000年第5期,第75—78页。

10. 邱美琼等《二十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苏轼词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第64—70页。

11. 本文所引苏轼作品均出自《苏轼全集校注》(张志烈等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后不繁注。

12. 李芳民《论〈东坡志林〉的审美特色——兼及苏轼笔记散文的文学史意义》,《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58—167页。

13. 周小欣《中国古代典籍对日本文化发展的影响》,《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第12期,第94—97页。

14. 苏轼著、冯应榴辑注、黄任轲等校点《苏轼诗集合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15. 高洪岩《清代时期“唐宋八大家”散文在日本的传播》,《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99—101页

 

 

编辑:三苏研究院